028-8525-3068
新闻动态 News
News 行业新闻
文献解读原名:Not all soil carbon is created equal: Labile and stable pools under nitrogen input译名:并非所有的碳都是相同的:氮输入下的易分解库和稳定库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IF:10.8发表日期:2024.7.8第一作者:臧华栋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背景人类活动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氮输入,由于农业活动和化石燃料的使用,人类氮输入比自然来源大30%-50%。鉴于碳氮之间的密切关系,活性氮输入水平将极大地影响全球碳循环,氮输入的增加刺激了土壤碳储存,因为氮的增加促进了植物生物量的产生和植物来源的碳输入,然而氮输入对不同周转时间的有机质(SOM)库影响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其潜在机制。因此,探究有机质库对氮输入的响应对阐明全球C循环的复杂性至关重要。假设(1)通过方法组合可以有效地评价C池(从数年到数十年的周转率)对氮施肥的响应。(2)“碳限制”和“微生物氮开采”这两种机制都与SOM池相关,取决于它们的可用性,这代表这两种理论之间的联系。科学问题(1)分析不稳定到稳定有机质的矿化反应;(2)量化各种有机质库分解对氮输入的敏感性;(3)评估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并阐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程度如何反映有机质分解对氮输入的响应。材料与方法方法:将有机质中的13C自然丰度与21年的C3-C...
发布时间: 2024 - 07 - 24
浏览次数:0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5 - 20
点击次数: 0
文献解读译名:氮沉降增加背景下高寒森林通过菌丝途径对土壤有机碳固持的贡献高于根系途径原名:More soil organic carbon is sequestered through the mycelium-pathway than through the root-pathway under nitrogen enrichment in an alpine forest期刊名称:Global Change Biology影响因子: 10.151 (2020)第一作者:朱晓敏,张子良通讯作者:尹华军01摘要植物根系与相关菌根真菌在调控森林土壤碳(C)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再氮(N)沉降加剧的条件下,根系和外生菌根菌丝是否以及如何差异化地影响高寒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积累尚不清楚。基于此,以外生菌根(ECM)高度共生的亚高山针叶林--云杉(Picea asperata)为试验对象,采用内生长管技术区分根系和菌丝作用(图 1右),区分和量化了氮添加(0 vs.25kg N ha-1 yr-1)下根系/菌丝途径对森林SOC积累的贡献幅度、方向与潜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无N添加处理下,根系途径增加SOC,而菌丝途径减少SOC。相对于无N添加处理而言,氮添加促进根系途径对SOC积累的正效应,SOC从18.02 mg C g-1增加至20.55 mg C g-1;而氮添加抵消了菌丝途径对SOC积累的负效应,SOC减少量从5.62 mg C g-1下降至0.57 mg C g-1。换言之,氮添加诱导的根系途径和菌丝途径的SOC增量分别为1.62~2.21 mg C g-1 和 3.23~4.74 mg C g-1。菌丝途径对SOC增加的贡献高于根系途径的主要原因是菌丝途径具有更高效运转的微生物C泵(MCP),氮添加下菌丝途径介导的微生物残体C增量占SOC增量的比例可达80%以上,而这一比例在根系途径中仅为54%左右。氮添加下菌丝途径具有更强的真菌代谢活性以及真菌残体C与土壤矿物结合能力是菌丝途径MCP高效运转的重要原因。总之,我们的研究强调了在氮沉降不断加剧背景下,森林外延菌丝及其介导的菌丝际C过程在调控高寒森林稳定性SOC的形成和积累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02研究背景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大的碳(C)汇,其C储量的微弱变化都将对全球气候和碳循环产生深远影响。相应地,森林土壤C汇功能维持与优化管理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压力、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链接植物-土壤的核心纽带,根系除了作为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门户外,还通过分泌、周转与菌根共生等一系列生命活...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5 - 19
点击次数: 0
原名:Bioavailable Soil Phosphorus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in a Subarctic Tundra Landscape译名:在亚北极苔原,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作者:Vincent,et al.期刊:PLOS ONE影响因子/分区:3.27/3区发表时间:2014.03.27一、关键词海拔梯度,土壤P生物有效性,P组分,植被,气候二、研究主题和背景(1)背景:磷 (P) 是北极和亚北极苔原中的重要大量营养素,其生物有效性受有机磷的矿化调控。尽管不同土壤特性对植物群落影响可能不同,但温度可能对磷生物有效性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2)主题:我们研究了瑞典北部的海拔梯度,其中包括所有海拔的荒地和草甸植被类型,以研究温度,土壤磷吸附能力以及草酸盐可提取的铝 (Alox) 和铁 (Feox) 对不同土壤P组分的浓度的影响。三、科学问题或科学假说(1)科学问题:与海拔相关的温度变化对亚北极生态系统中磷有效性和生物地球化学有怎样的影响?(2)科学假说:a.不论植被类型如何,活性P组分的浓度都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而降低。b.草甸土壤活性P浓度更低,低于荒地,由于草甸的叶片N:P更高,同时其有较高浓度的Al和Fe以及较高的土壤磷吸附能力。通过解决这些假设,我们旨在更好地了解温度变化(例如气候变暖)如何影响亚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两种主要植被类型的磷有效性。四、材料与方法(1)本研究是在位于瑞典北部阿比斯库东南约20公里处的 Suorooaivi 山(1193 米)的东北面斜坡(68°19 N, 18°49’9 E)。于2007年,设置六个海拔梯度(500m-1000m,间隔100m),分别建立4个重复地块,共48个。腐殖质土壤于 2009 年 8 月 4 日取样。在每个地块内,在田间对岩心进行筛分(2 mm 目)以使样品均质化,并结合以产生每个地块的单个散装样品。将样品密封在聚乙烯袋中,并在取样的同一天运送到实验室。从每个样品中,立即将一个子样品储存在 2°C (48 h)下,剩余部分在 -20°C 下冷冻。(2)Hedley P组分:顺序浸提法;树脂可萃取的P组分-树脂态P;(2)有机和无机NaHCO3- P (以下分别称为 “Bic-po” 和 “Bic-pi”);(3)有机和无机NaOH可萃取P(分别称为 “NaOH-po” 和 “NaOH-pi”);(4)Hcl-P;(5)Res-P。(3)吸附指数:单点P吸附方法来评估相对P吸附能力...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5 - 11
点击次数: 0
原名:Root exudates with low C/N ratios accelerate CO2 emissions from paddy soil译名:低碳氮比的根系分泌物添加促进了水稻土二氧化碳释放期刊: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IF:4.977发表时间:2022.4第一作者:Cai Guan摘要根系分泌物可显著调控微生物活性和土壤有机质(SOM)矿化。但根系分泌物及其碳氮比值(C/N)如何调控水稻土有机质矿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对水稻土添加具有不同碳氮比值(CN6、CN10、CN80和C-only)的模拟根系分泌物(葡萄糖、草酸和丙氨酸不同比例的混合液),以探究不同根系分泌物碳氮比值(C/N)调控水稻土有机质矿化潜在机制。结果显示:与只添加碳(C-only)的处理相比,其余添加根系分泌物(CN6、CN10、CN80)的处理中土壤CO2释放增加了1.8-2.3倍。低C/N比处理(CN6和CN10)代谢商(qCO2)比高C/N比处理(CN80和C-only)增加了12%,表明低C/N比处理下微生物通过增加N-水解酶合成从SOM中获得有机氮需要消耗更多能量。C获取酶/N获取酶比值与qCO2显著正相关。微生物量C/N比值与碳利用效率(CUE)显著负相关,表明高C/N比处理下由于N供给不足促进了N获取酶的释放。以上结果表明,根系分泌物的C/N化学计量比通过影响C和N获取酶的活性来调节微生物C/N比,从而影响微生物生物量的特定反应,进而控制SOM矿化。研究背景植物通过由根释放含碳化合物(根系分泌物)或通过相关微生物从土壤中快速吸收养分来改变土壤环境。约有1-10%的光合固定碳由根系分泌物释放至土壤中,其组分主要包括糖类、氨基酸、有机酸、酚类以及其它代谢物。这些物质除了可直接作为微生物利用的底物外,其C/N化学计量比对微生物的利用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阐明根系分泌物C/N比对微生物底物利用的具体影响及潜在机制对于理解土壤碳氮循环及土壤碳汇强度十分重要。以往研究已经提出了几种机制来解释根系分泌物如何影响土壤有机质(SOM)的微生物分解。1.根系分泌物为促进微生物对SOM的分解和改变土壤化学和物理特性提供能量;2.不稳定C输入促进微生物生长,增加对氮的需求进而促进微生物从SOM中获取N;3.微生物对C和N的需求变化驱动群落结构变化从而影响微生物对SOM的降解。此外,还需要考虑根系分泌物C/N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不同C/N比的根系分泌物添加实验探究根系分泌物C/N比值变化如何影响微生物活性(胞外酶合成和微生物量化学计...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4 - 20
点击次数: 0
原名:Resource limitation and modeled microbial metabolism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译名:微生物资源限制和模拟代谢活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期刊:CatenaIF:5.198发表时间:2021.10第一作者:Zhang, SH摘要土壤微生物对全球碳—气候反馈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其代谢活性通常受到养分有效性的限制。海拔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对微生物资源限制的影响及其对碳动态的调控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中,我们在秦岭(Qinling Mountains)沿海拔梯度从1308 – 2600 m之间设置了6个梯度进行土壤取样,通过测定和计算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并模拟微生物代谢以揭示土壤微生物沿海拔梯度的资源限制特征和主要代谢过程(如:有机碳分解速率和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变化规律。还测定了年平均气温(MAT)、年平均降水量(MAP)、土壤总C:N:P比值、土壤有效养分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该地点的土壤微生物均受到N限制,并且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微生物N限制显著增强。随着海拔升高,有机碳分解速率(M)和微生物呼吸速率(Rm)显著降低。这表明,由海拔变化引起的温度升高可能缓解了微生物N限制并导致土壤C释放增加。冗余分析(RDA)表明,MAT和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尤其是DOC:TDN)是解释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特征和主要代谢过程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本研究表明,由于土壤C:N比值的变化,高海拔地点的微生物遭受更强的N限制,可能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该结果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微生物介导的土壤C释放过程提供了见解。研究背景温度是微生物代谢过程的主要驱动因子并决定了微生物利用养分的能力。因此,了解微生物过程如何响应温度变化,对于预测气候变化对微生物养分获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海拔升高,环境温度下降,因此沿海拔梯度取样有助于阐明微生物养分获取和代谢特征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尽管一些研究已经表明微生物特性对海拔引起的温度变化响应十分敏感,而这种响应直接受到海拔变化引起土壤养分有效性变化的影响。但海拔变化对微生物资源限制和代谢特征的具体影响机制还未阐明。为了理解微生物资源的限制和微生物代谢过程,并揭示其沿海拔梯度变化的潜在机制,我们在中国太白山(Taibai Mountain of China)进行了沿海拔梯度的土壤取样。并提出以下假设:1.该地区的土壤微生物可能受到N和P限制的影响,且N和P限制相对影响可能随着海拔变化而变化;2.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和主要微生物过程可能受到气候因...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04 - 13
点击次数: 0
基本信息:原名:Plant-derived lipid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forest soil carbon accumulation译名:植物源脂类在森林土壤碳积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20年影响因子: 7.609在线发表时间:2022.3.24第一作者:Guohua Dai通讯作者:Xiaojuan Feng第一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背景植物和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两种主要来源。虽然最近的研究广泛地监测了微生物残体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但植物残体(特别是非木质素成分)对有机碳积累的贡献尚不清楚,特别是在占全球土壤碳储量50%的森林中。填补这一知识空白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SOC积累模式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方案本研究采集了从南部阔叶林到北部针叶林范围内的中国17个主要的森林类型的0-10cm的矿质上层土壤(Fig.1),分析了中国森林土壤中植物和微生物来源的脂类生物标志物(游离脂类和可水解脂类),并将其在有机碳中的分布与木质素酚类物质进行了比较,并进一步与全球分布森林和草地土壤中木质素酚类和氨基糖类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综合评价了森林类型和环境因素对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在驱动有机碳积累中的相对重要性。提出两个假设:(1)与草地相比,植物源成分在森林有机碳积累中的作用更大; (2)与木质素相比,植物源脂类对森林有机碳积累的贡献更大,因为植物脂类对土壤矿物质具有较高的亲和性。主要研究结果在全球尺度上,森林土壤微生物残体含量显著低于草地,表明植物源组分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贡献较大。然而,木质素酚类物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在土壤有机碳积累过程中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相反,在调查的中国森林中,叶源和根源的可水解脂类所占的土壤有机碳比例远高于木质素酚,甚至高于草地土壤。此外,与木质素酚相比,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可水解植物脂质相对丰度均随土壤pH的降低、活性铁和铝含量的增加以及木质素氧化(以酸醛比表示)的增加而增加。这些结果表明,随着木质素分解的增加,植物脂质和有机碳通过氧化保护积累。Fig. 1 Location of 17 sampling sites (a) of Chinese forests underlain by China’s vegetation map (1:1000000) and global distribution of soil lignin phenol and amino sugar meas...
93页次10/19首页上一页...  567891011121314...下一页尾页
微信公众号
检测咨询热线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宏路72号-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2号楼4层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雄天路98号广发隆平创业园2栋6002
官方热线:028 8525 3068
投诉电话:18181920125
传真:+86 0755-2788 8009
Copyright ©2005 - 2013 成都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