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8525-3068
新闻动态 News
News 行业新闻
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在土壤碳汇和碳稳定方面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壤碳库管理背景下,越来越受关注。但仍然存在不少研究空白。今天我们通过ChatGPT和DeepSeek两大AI平台分析一下在该领域尚未被充分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潜在研究方向~一、ChatGPT分析结果01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的稳定性机制与动态过程研究方向: • 原位监测 Fe-OC 在周期性湿润/干燥条件下的稳定性。 • 利用同位素示踪和光谱技术揭示铁矿物转化(非晶态铁 → 晶态铁)对有机碳稳定的影响。研究意义:• 理解铁氧化物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如何稳定或释放碳,有助于预测湿地、稻田等环境下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进而对碳循环建模和气候变化预测有指导意义。02铁-有机复合物中有机碳的分子特征与来源研究方向: • 利用高分辨率质谱(FTICR-MS)、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AFS) 等先进技术分析 Fe-OC 复合物中的有机分子组成。 • 比较不同土壤类型或植被类型下 Fe-OC 结合的有机碳来源差异。研究意义:• 搞清楚什么样的有机碳更容易与铁矿物结合,有助于优化土壤管理策略,促进碳固定,提高土壤碳汇功能。03微生物在铁氧化物-有机碳互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向: • 研究不同功能群微生物(铁还原...
发布时间: 2025 - 04 - 09
浏览次数:0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 - 03 - 31
点击次数: 0
文章基本信息原名:Effectson soil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long-term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karst译名: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长期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矿化的影响作者:XianxianHe期刊:EcologicalIndicators影响因子/分区:6.263/Q1发表时间:2022.10.28文章阅读内容1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植被恢复,矿化,Q10,喀斯特02研究背景SOC储量占全球总碳储量的2/3以上,它的微小变化可导致全球碳循环的显著变化,SOC积累和矿化是导致SOC储量变化的两种主要途径,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至关重要,并对环境变化敏感。土地覆盖变化显著改变SOC积累和矿化,并明显影响土壤CO2排放。土壤温度是有机碳矿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可以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孔隙度、水分特性,进而显著影响有机碳矿化过程。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0)可以通过温度升高10℃时有机碳分解的变化来测量和定量。不同类型土地覆盖之间存在Q10显著性差异。因此,探讨植被恢复下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是正确估算气候变化下碳循环的基础,对评估土壤固碳潜力尤为重要。植被恢复在减少土壤CO2排放和增加碳固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西南喀斯特是全球三大毗连喀斯特分布区之一,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破坏严重以及生态系统退化,为恢复退化,改善生态环境,在该地区开展了大量植被恢复工程。这些植被恢复工程实施了大量的乔木灌木藤草人工种植措施,显著提高了该地区的植被盖度。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长期恢复对SOC积累和矿化的影响和驱动机制仍不清楚,严重阻碍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减少CO2排放和增加碳固排量的科学植被恢复。3假设(1)长期植被恢复可以显著提高西南喀斯特地区有机碳的积累,不同植被恢复对有机碳含量、储量和组分组成的影响显著不同;(2)长期植被恢复显著加强了有机碳矿化过程,提高了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0)。4研究内容选取中国西南典型喀斯特植被恢复区域作为研究区,选取实施时间约30年的4种植被工程类型,包括7种物种种植措施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1)阐明了有机碳积累和矿化对西南喀斯特植被长期恢复的响应;(2)阐明了有机碳积累与成矿的主要影响因素;(3)阐述了长期植被恢复对SOC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Q10)。5材料与方法5.1研究区域描述研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安顺市花江镇北盘江两岸(图1)。地形是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峡谷,土...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 - 03 - 17
点击次数: 0
文献解读原名:Elevational variation in soil phosphorus pool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in alpine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译名:西南亚高山生态系统土壤磷库海拔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期刊:GeodermaIF:7.422发表时间:2023.1.26第一作者: Jinsheng Li01摘要Literature abstract土壤磷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命元素,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同土壤磷库的季节和沿海拔梯度变化的调控机制尚未清楚。本研究中,探究了玉龙雪山不同海拔梯度下(2600m~3900m)表层土壤(0~ 15cm)磷库季节变化包括总磷(TP)、有效磷(AP)、无机磷(IP)、有机磷(OP)、不稳定磷、中等不稳定磷和稳定磷,测定叶片养分含量、土壤性质、微气候和微生物参数。研究发现,所有土壤磷组分在中海拔(2900m和3200m)均达到最大值,可能是由于微生物活性较强和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促进了磷风化。同时,土壤AP库的海拔变化与叶片P含量密切相关。其中,大部分土壤P库无季节性变化,除了湿季的AP高于旱季,可能是由于湿季更高的温度和微生物活性促进了P的释放。此外,我们发现微生物磷、酸性磷酸酶和可溶性有机碳对不同磷库的影响强于其他土壤因子,土壤环境对活性磷和中活性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综上所述,研究结果揭示了玉龙地区土壤磷库的海拔变化及其潜在机制,为研究土壤磷动力学对环境的响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山地生态系统。关键词:磷库;森林土壤;土壤环境;空间分布;山地生态系统02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磷(P)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基础化学组成之一,且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磷库。气候、地形、土壤发育阶段、微生物活性等因素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P库的输入和输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有研究表明,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和植物的基因型可能影响P在土壤和植被之间的转化。同时,土壤P活性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强烈影响。虽然大多数研究表明土壤有效磷是山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但很少研究关注土壤P库,特别的,典型山地生态系统不同磷库转化的季节变化。因此,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山地生态系统磷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山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磷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意义。03研究内容Research contents基于此,我们探讨了玉龙雪山土壤P库的海拔和季节变化及其调控的微生物和植被...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 - 03 - 09
点击次数: 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原名:Soil carbon storage informed by particulate and 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matter译名:土壤碳储量由颗粒和矿物结合有机质决定期刊:NATURE GEOSCIENCEIF:21.531发表时间:2019.11第一作者:Francesca Cotrufo01摘要为缓解气候变化实行的有效陆地解决方案要求采取行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碳储量,同时不产生多余的氮。在土地管理的固碳工作中最常依据大量非根际土壤碳储量,而不考虑碳的储存形式、容量、持久性和氮需求。本研究中,介绍了欧洲范围内的数据库,包括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以确定大陆尺度森林和草地表层土壤碳和氮储量及其在矿物结合和颗粒有机物质之间的分布。草地和丛枝菌根林将更多的土壤碳储存在矿物结合有机碳中,这种有机碳更持久,有较高的氮需求,饱和程度也更高。外生菌根森林将更多的碳储存在颗粒有机物中,这些物质更容易受到干扰,但对氮的需求更低,并可能无限积累。矿物结合有机质和颗粒有机质中碳的分配和碳氮比影响土壤碳储量,并介导其他变量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了解矿物结合有机物与颗粒有机物中有机物质的物理分布可以为土地管理提供信息,以实现氮高效固碳,这由生态系统中固有的土壤碳容量和氮可用性驱动。02研究背景根据不断增加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制定有效的大气二氧化碳捕获策略。碳在土壤有机质的储存被认为是其中一种策略。它还可以带来重要的共同利益,如改善土壤健康和提供土壤服务。温带森林和草地土壤占据了广阔的土地面积,通过管理可以储存大量的碳。因此,这些策略可以在未来的土壤C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土壤中的有机碳储存在无数种不同的化合物中,其中许多化合物含有氮,或通过需要氮的微生物活动形成。此外,与植物生物量相比,SOM每单位C需要更多的N。因此,土壤储存碳的能力与氮的有效性有关。提高土壤碳储量而不增加氮肥或在土壤中固定氮,从而影响植物生产力是土壤碳封存策略的主要挑战。土壤碳氮比被认为是土壤固C潜力的一个指标,土壤碳氮比高的系统能够在单位N上积累更多的C。根据这一逻辑,外生菌根系统比丛枝菌根系统具有更高的碳氮比,而具有更高的固C潜力。然而,施氮量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仍存在争议,长期施氮会增加土壤碳储量,也会减少土壤碳储量。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SOM被广泛地分为颗粒有机质(POM)和矿物结合有机质(MAOM),则可以更好地描述土壤C的积累、持久性和对N有效性的响应。POM主要来源于植物,含有许多氮含量低的结构碳化合物,通过固有的生化抗性、...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 - 02 - 08
点击次数: 0
文献解读原名:Leaf litter decay rates differ between mycorrhizal groups in temperate, but not tropical, forests译名:在温带而非热带森林中,不同菌根群的凋落叶腐烂率不同期刊:New PhytologisIF:10.768发表时间:2019.4第一作者:Adrienne B. Keller摘要虽然对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影响机制已经很好地建立起来,但缺乏一个框架来预测生态系统内部和跨生态系统凋落物腐烂的种间差异。鉴于先前的研究将树木菌根与碳和营养动态联系起来,研究假设森林中的两种主要菌根群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真菌在凋落物分解率上有所不同。实验收集了温带和热带/亚热带地区AM和ECM相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200种)的凋落物化学和腐烂数据,并研究了凋落物腐烂速率、菌根关联、系统发育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在温带森林中,AM凋落物比ECM凋落物腐烂更快,凋落物含氮量和系统发育最能解释凋落物腐烂的变化。在亚热带森林中,不同菌根组凋落物腐烂率无显著差异,凋落物腐烂率的变化主要由凋落物中的磷引起。研究结果表明,对树木菌根关联的认识可以提高物种对生态系统过程影响的预测,特别是在AM和ECM物种通常同时出现的温带森林,为森林凋落物质量、有机质动态和养分获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预测框架。研究背景植物凋落物分解是连接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基本过程,能有效耦合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C)和养分循环。凋落物分解速率决定了腐烂植物组织中损失的营养物质多快能被生物吸收,从而决定了生态系统C循环和营养物质的储存和损失。同样,凋落物分解是确定养分有效性对植物竞争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程度的重要过程。尽管几十年的研究已经阐明了影响凋落叶分解率的三个主要控制因素——气候、基质质量和土壤性质,但仍缺乏一个框架来整合这些因素来预测生态系统内部及之间的凋落叶腐烂率。这也阻碍预测物种的增减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和C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植物功能性状在本质上是相关联的,反映了由植物生理和环境控制形成的生态进化权衡。因此,在考虑复杂的动态过程(如凋落物分解)时,功能性状方法可能特别有用。一种正在引起人们兴趣的植物功能特征是菌根关联。超过90%的植物与单一类型的菌根真菌有关,每个菌根组的植物物种的优势已经被假设来反映和决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这是由于不同群体间植物性状和土壤性质的差异。对于森林树木,两种主要的真菌类型是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真菌。据研究,AM和ECM相关树种在养分利用性状上存在差异...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 - 12 - 16
点击次数: 0
文献解读原名:Tradeoffs among microbial life history strategies influence the fate of microbial residues in subtropical forest soils译名: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活史策略的权衡影响着微生物残体的命运期刊:New PhytologistIF:8.546发表时间:2020.12.11第一作者:Tanya E. Cheeke01摘要微生物残体在土壤有机质(SOM)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微生物性状如何影响残体积累和SOM持久性尚不清楚。通过将微生物生物标志物和基因组学方法相结合,测试了亚热带原生森林(约70年)和次生林(约30年)微生物生活史策略和残体积累是否不同。研究发现,次生林的微生物残体浓度明显高于原生林,并与几个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密切相关。生存在资源丰富的次生林中的微生物群落也与高生长量和土壤有机碳积累(通过残体累积)有关,而营养有限的原生林主要是采用资源获取策略的微生物为主。因此,认为微生物生活史特征可以用来联系微生物群落组成和代谢过程与有机碳的周转和转化。02研究背景微生物对有机碳(C)的分解和土壤中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决定了陆地光合作用下碳循环的速度和效率。尽管活的微生物生物量只占土壤有机碳(SOC)的2-4%,但微生物的死生物质可以在地下形成相当大的残体碳库。最近的理论和经验证据表明,微生物残体占有机碳的80%,它们通过与矿物表面的物理化学联系或在土壤团聚体中累积而持续存在于环境中。虽然一些研究表明,不同的微生物类别可以影响残体浓度——例如,革兰氏阳性菌比革兰氏阴性菌产生更多的细菌——但微生物生理学和群落动力学在多大程度上调节残体的产量和SOC循环仍不清楚。微生物类群决定了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属性,在有机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生物群落利用多种生活史策略,组织和构建它们对资源可用性和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根据分类单元的功能属性,提出了几种分类系统。一种常见的框架将微生物类群分为两类:富营养菌和寡营养菌,前者生活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以快速生长和繁殖速度为特征;后者生活在营养贫乏的环境中,将资源集中于获取能量和生存。基于现场和实验室的调查表明,双池连续体可能过于简单,特别是当应用于真菌群落时。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适应于植物生态学的高生长产量-资源获取-胁迫耐受性(Y-A-S)框架和存在竞争者-胁迫耐受性-杂草(C-S-R)框架(图1)。这些框架可能有助于预测微生物生长和资源获取之间的权衡如何影响微生物残体和有机碳循环的命运。在该研究中将这些框...
100页次8/20首页上一页...  3456789101112...下一页尾页
微信公众号
检测咨询热线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成宏路72号-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2号楼4层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雄天路98号广发隆平创业园2栋6002
官方热线:028 8525 3068
投诉电话:18181920125
传真:+86 0755-2788 8009
Copyright ©2005 - 2013 成都栢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